成果推广
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系列——刘介民教授《广府民俗艺术审美》
2016-12-06 13:49:29 来源: 点击: 作者:
《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内容简介
广府文化精神与精粹,是提炼和凝聚广府民俗审美的学理与实践。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本书研究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广府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民俗艺术的内容和意境蕴涵着美好的情感,陶冶着美感的诗意。广府民俗艺术审美,是讨论独树一帜的广府民俗艺术风采,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民俗审美的文化魅力。是对民俗艺术中的人或事物在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所具有的特征进行评析鉴赏。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antonese Folk Art Aesthetic
Cantonese culture spirit and essence, which is refined and condensed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ntonese folk aesthetic . but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folk", namely folk customs; and the other is "folk art", that means, folk art. This book is to combine folk and folk ar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Cantonese folk art aesthetic, which is to explore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unique style, cultural connotation, aesthetic value and so on. The content and prospect of folk art contain a good feeling and the poetic flavor of aesthetic feeling. The discussion of Cantonese folk art aesthetic is the unique folk art style 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folk culture, folk aesthetic cultural charm. which is to make comments on appreciation for characteristics in expressing emotions and feelings to the a person or thing in folk art.
序言( 管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 )
读介民新著《广府民俗艺术审美》使我对民俗和民间艺术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当前在中国民俗学蓬勃发展的同时,民俗学界关于学科方向、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的争论一直不断。介民的新书把民俗和艺术结合起来审美,很有开创性新意。民俗学应该是多学科定位,是能够包容、不断进取的学科。它表现民众独特的文化观念、探讨中国现代化如何保持我们的历史传统,如何实现新旧结合,这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民俗学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过去从事民俗学研究的人大多出身文学、历史和民族学等学科,民俗学研究首先重视的是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民俗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历史—地理研究法、类型研究法、口头诗学研究等几乎都来自对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史诗等的研究。也就是说民间文学包括在民俗学当中,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毕竟是两个学科,不可否认的是两者的属性、特征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一般认为民俗学属于社会科学,民间文学属于人文科学。但在研究过程中会发现两者常常会混在一起。比如民俗学关注的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仪式生活等都具有明显的人文底蕴。民俗学是理解民众生活和心理行为的学问,研究者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
民俗艺术不能离开鉴赏、不能离开审美。民俗艺术创造美,鉴赏实现审美。创造美是出发和行进,审美是完成和再出发。在当今机械化生产、现代化传播和快餐式消费面前,与传统民俗艺术审美完全不同。不管是传统民俗还是新民俗都无法脱离审美,无法脱离艺术的目的性。如果一部作品没有人或者很少人欣赏,再好的作品、再美的创作也是无效劳动。民俗艺术作品审美的主体性表现在民俗艺术是人们调节身心、愉悦性情、纠结减压的审美活动。民俗艺术审美是一种积累性、提升性、自主性的愉悦。即使是面对当下社会剧烈竞争之压力,也更需要人的自我调节。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民俗艺术引领和激励。以人的意义和价值的确立培养起积极的精神和自信的心态,去顶住所谓压力,实现从“压力”到“动力”的转化。
对本书写作有三点对我感触较深。
第一,本书有相当好的结构安排,比较好地表现了广府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丰满厚实。
作者重点检索已有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检讨中发现不足,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出发点、所用方法与预期目标。第一章论述广府民俗艺术审美的基础理论,涉及审美对象、民俗功能。第二章探讨民俗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焦点透视城市民俗审美。第三章论述原生民俗风情、民间神话与歌谣谚语。第四章介绍民间戏曲与广东音乐的渊源、特色及艺术情趣。第五章介绍游艺竞技与舞蹈艺术的渊源传承、形式分类及民间竞技的文化内涵。论述民间技艺的无穷魅力,从龙文化到舞狮、舞麒麟,竞技的生命激情。第六章论述博雅达观的民俗缩影,包括岭南粤菜的起源,极富特色的美食等。第七章民间节庆的文化内涵,包括除旧迎新、岁时开始的春节;祭祀游艺、张灯节彩元宵节;扫墓祭祖、寒食佳咏清明节;龙舟竞渡、食粽祛病端午节;天街架桥、乞巧赛乞巧节艺;祭赏玉兔、合家团圆中秋节;重九登高、骨肉亲情重阳节。总的说来,全书结构的铺展、内容的阐发,给人的感觉是在一步步走入岭南民俗民间艺术的花苑。
第二,本书有相当好的研究思路,反映了作者在方法上的探求。导论“提炼和凝聚广府民俗艺术精粹——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学理依据”带有通论性质,对民俗文化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做了新的阐释。那就是针对广东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的特征、价值、流传做了新的阐释。作者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一个新的方法,探讨广府民俗艺术的独特风采、承传流变和文化内涵。作者认为“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民艺”就是民间艺术,两者相互重叠、相互作用,所以放在一起研究。所谓“民艺”是一切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总称。它有广狭之分,广义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以及口承文学等;而狭义主要为造型艺术,即以美术和手工艺为主。就“民艺”说,广府民间艺术非常丰富,这一点在介民的书中多有介绍。民间艺术是一种带有自发性、自误性的艺术。对广大民众来说,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一种精神活动。民间艺术是一种“母体”性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方来说,那是基础,既是民族艺术之流,又是民族艺术之源。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实地考察,从多角度分析较为典型的个案,深化了人们对民俗艺术的认识。就思路和研究方法而言,这种研究具有启发性。
第三,本书有值得关注的广府文化特色,在好些重要的问题上有新的理解。如充满神奇的古老神话,地方风物与民间传说。绵延不绝的歌谣谚语,百艳芬芳的民间戏剧。南国醒狮激活热土,麒麟吉祥四灵显现。享誉四海的民俗技艺,鬼斧神工的民俗工艺。食艺博雅的茶楼酒楼,心意盎然的民间信仰。还如民俗意味、文化记忆、民俗世风、雅趣传说等都体现了广府民俗艺术特色。
介民的这部著作不是完美无暇,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全书的内容和篇目还有些稍显芜杂的瑕疵。我在看到他的初稿后曾给他很多意见,如原书名欠确切,内容有重复,错别字,古代作者名称的错用、目录与章节名称与内文不一致等。虽然经过修改好多了,但不可否认瑕疵会给著作带来负面影响。对于介民,我心里总是有期待,期待他不断有新著问世,不断刷新记录。
民俗艺术审美需要优秀的民俗和艺术作品的结合、提供精品。广府民俗艺术反映广府人的审美追求,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集合。可以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广府民俗艺术能够传递真善美,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介民在《广府民俗艺术审美》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民俗艺术作品和审美鉴赏,体现了民俗艺术的真正魅力。民俗艺术审美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鉴赏过程,是主观期待与艺术呈现的对象求得吻合的发现过程,民俗艺术审美是我们走向内心、走向和谐,搭建灵魂的天梯。
广府民俗艺术审美(中英文目录)
目录
序言
导论 提炼和凝聚广府民俗艺术精粹
——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学理依据
第一节 方法和思路的新视角
第二节 广府民俗艺术的内涵
第三节 民俗艺术审美的重要性
第一章 广府民俗艺术审美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艺术审美与民俗活动理性比较
第二节 民俗艺术审美对象和形态相融合
第三节 民俗艺术审美的民俗功能
第二章 民俗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一节 民俗艺术审美化的焦点透视
第二节、城市民俗事象与艺术审美
第三章 审美思维与民俗艺术
第一节 民俗风情与神佛神话
第二节 地方风物与民间传说
第三节 原生风采与歌谣谚语
第四章 民间戏曲与广东音乐
第一节 广府民间曲艺的渊源
第二节 民间音乐的传承特色
第三节 民间戏剧的艺术情趣
第五章 游艺竞技与舞蹈艺术
第一节 广府民间龙文化崇拜
第二节 南国舞醒狮蕴涵深厚
第三节 麒麟舞表达审美理想
第四节 竞技娱乐的生命激情
第六章 民间技艺的民俗魅力
第一节 审美独特的民俗工艺
第二节 民俗技艺是民间瑰宝
第三节 民俗艺术的民间审美
第七章 民间节庆与狂欢娱乐
第一节 除旧迎新 岁时开始
第二节 祭祀游艺 张灯节彩
第三节 扫墓祭祖 寒食佳咏
第四节 龙舟竞渡 食粽祛病
第五节 天街架桥 乞巧赛艺
第六节 祭赏玉兔 合家团圆
第七节 重九登高 骨肉亲情
第八节 冬节夜长 祈谷丰登
第八章 博雅美食与民俗信仰
第一节 广府独特的美食风俗
第二节 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
09 结论 民俗艺术是民族的文化基因
——广府民俗艺术的审美简直和社会价值
10 参考书目
11 后记
Cantonese folk art aesthetic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Refined and condensed Cantonese folk art essence
——Basis of Cantonese folk art aesthetic theory
Section One: New vision and thinking
Section two Research status of Cantonese folk art
Section Three Folk art aesthetic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Chapter One Cantonese folk art aesthetic theory
Section One: The relatively rational aesthetic art and folk custom activity
Section two:Folk art aesthetic object and morphological integration
Section Three: Folk function of folk art
Chapter two :Folk art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Section One: The focus of the folk art aesthetic perspective
Section two City folk customs and aesthetic
Chapter Three Poetic thinking and folk art
Section One: Folk customs and Buddhist mythology
Section two: The local scenery and folk legend
Section Three: The original style and songs and Proverbs
Chapter Four: Folk opera and Guangdong music
Section One: Origin of folk art of Cantonese
Section Two: Folk music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Section Three: Folk Drama With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Chapter Five: Recreation, Athletics and Dancing Art
Section One: Cantonese folk culture of dragon worship
Section Two: South China Dance Lion contains deep
Section Three: Kylin dance expression of aesthetic ideal
Section Four: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life passion
Chapter Six: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life passion
Section one: Folk craft aesthetics unique
Section Two: Folk art is the folk treasures
Section Three: Cantonese folk art
Chapter Seven:: Entertainment of Folk Festiva
Section one: Spring Festival
Section Two: Lantern Festival
Section Three: Qingming Festival
Section Four: Dragon Boat Festival
Section Five: Double-seventh Festival
Section Six: Mid-Autumn Festival
Section Seven: Double Ninth Festival
Section Eight: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Chapter: Eight Food and folk beliefs
Section one:Guangfu unique Food customs
Section Two: Polytheistic beliefs
Conclusion
Reference
Postscript
审美与民俗的自觉犹在
——评价刘介民的《广府民俗艺术审美》
刘小晨
在民俗艺术的视野中,艺术是民俗文化孕育的花朵,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展现。任何一种艺术都深深镌刻有它所依托的精神与心灵的纹章和标识。广府民俗艺术也不例外。广府民俗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刘介民的新著《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是对广府民俗艺术文化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一本新著,本书主要对广府独特区域民俗艺术的历史沿革、根本特征、构成内涵及其审美价值等方面做系统研究。综观广府和国内外学术界, 尚缺乏这方面系统的审美研究。为提炼与凝聚广府文化精粹、深化广府民俗艺术基因,本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现代意识、多元文化、交叉学科理念是本书研究的特点。认清现代语境下的民俗艺术的本色,为寻找传统民俗与现代之间的审美契合点提供科学的依据。本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系统研究与专题研究相融合
本书采取系统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述民俗艺术学的学理审美的依据、内涵以及广府民俗艺术审美的理论基础等。其中导论、第一、二章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再论艺术门类的民俗审美和日常生活审美、人物形象审美等。用归纳法比较系统的概括抽象,再到具体专题实例。
虽然是用专题论文形式,但这种专论也可以弥补对基础理论的阐释。另外,这种专题在内容上可以更丰富、更深刻。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形成理性内容,跳出演绎推理所造成的枯燥局限。当然也有其缺憾和不足之处,如整体上不够系统、结构上不够严谨。在理论和具体实例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做这种结构安排,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作为深受群众喜欢和传承的广府民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累,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粤剧、广绣等等岭南文化深深积淀在广府文化艺术中,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必然致使民俗艺术有别与其他地区的艺术。岭南民俗艺术包括戏剧、舞蹈、音乐、绘画、杂技、民间工艺等多种艺术门类,具有及其丰厚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社会价值和民俗价值。
舞蹈、雕塑、戏曲、“飘色”艺术、民间工艺等都是形象艺术的成功之作。比如飘色,属于造型艺术,选取一个民间故事、一部戏曲一个片段中的一个瞬间,通过色梗的巧妙连接造型将其内涵展现出来。不论是色柜,还是色柜上的人物“屏”或“飘”都有一定法度,是广府飘色艺人和广大群众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美学规律,给人以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二、立足广府挖掘民俗艺术根基
立足广府、关注民间、突出民俗。传统文艺民俗研究,是立足经典与上层的理念与实践。但对下层人群的民俗和艺术活动,往往不是不是按照文人的审美理论和趣味行事。这种实践和隐性理论只能引起人们仅仅关注在艺术和审美的起源处,而对文艺美学整个的理念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书在艺术美学和审美的研究上立足广府、突出民俗、关注民间。从一个具有更绵延、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给予这些民俗艺术活动应有的地位。民俗性也就是本土性、原生性和民族性,如果不立足广府,也就缺少扎实的根基,也难以概括与总结出有利于中国民俗艺术发展的经验和理论来。
广府民俗艺术大多以节日或神诞最为活跃,因此色彩基调也是喜庆的。无论是舞狮、舞龙、舞麒麟、还是飘色、水色活动,都采用红、黄等百姓喜爱的颜色,中间配以粉红、粉蓝、翠绿等艳丽的颜色,给人以一种光辉灿烂、五色缤纷、喜庆祥和的感觉。
系统性强。一是关于广府民俗艺术文化的综合研究, 着重论述民俗艺术的总体特征、发展线索和构成内容。二以专题研究。阐述了广府民俗艺术的历史发展。三是对广府民俗艺术的重要门类作出分析研究,由抽象到其体的逻辑递进。既有宏观的把握, 又有横向的展示和纵向的阐发。在内容撰写上注重考证资料,既有翔实的史料,又避免散乱琐碎的症结,各章节独立成篇, 具有鲜明的逻辑性、系统性。
三、从创作和欣赏寻求审美
思路新、观点新。关于什么是民俗艺术的本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本书独辟蹊径, 从民俗学和艺术学联姻的角度去界定。指出广府民俗艺术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非正统的世俗文化, 在其特征上反映出实用性、开放性、兼容性、商业性和享受性。作者还分析论述了广府民俗艺术在中国民俗艺术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广府民俗艺术有十分突出的区域文化地方特色,思路和观点都是新颖独到。
广府多种工艺美术,“百艺斗瑰奇”。其中“三雕一彩一绣”(牙雕、木雕、玉雕,织金彩瓷、刺绣)更是久负盛名。广东音乐有粤剧、粤曲;书法、绘画官方文化艺术,但在民间仍有众多的“私伙局”唱粤曲、奏广东音乐。书法绘画还有不入正统的“农民画”的另类艺事活动,诸如诗词、对联、诗钟、灯谜等艺术形式。百姓为了谋生在工余、闲暇之时也会休息娱乐、欣赏艺术;在节日、神诞、自娱自乐的民俗艺术活动中,追求美的享受。
坚持从艺术创作与欣赏之角度与视野探讨民俗审美的过程与特性,这是民俗艺术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这种特殊的视觉避免了论述的空乏和抽象,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更深入、更具体地挖掘和保护广府文化遗产,也保护了广府民俗与艺术精神。有些人把民俗和艺术活动看做是一些旧的风俗习惯,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民俗艺术所指的那种带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以及新旧民俗在理念上是有差异的。著作通过具体艺术作品的剖析和解读,彻底弄懂、理解民俗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与理论。用活生生的、显示的民俗行为与事象的深入探讨,为广府民俗艺术创作和欣赏寻求突破的途径。
广府民俗艺术审美扩大了“文艺民俗学”研究领域,挖掘了艺术发生的民俗成因、兼容了民间艺术研究的民俗审美内涵。广府民俗审美分析艺术发展的民俗动力,研究广府文化、特定文化、艺术心理学等,为民俗学和艺术学开拓了新视野。辐射面渗透到影视、戏剧、音乐、娱乐以及旅游、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与生活的各个领域。
四、多元文化理念与交叉学科
民俗艺术结合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是为了能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涌现带意识、多元文化眼光、交叉学科理念对一个固有艺术和本土文化的关系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学理及应用研究,从而认清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广府民俗的本色。民俗学与艺术美学联姻,是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着重研究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民俗的美学地位、价值与意义,并主要限定在中国和广府的范畴之内。因为民俗艺术审美层次关系、涉及内容较多,其中大致包括:一是民俗与艺术的关系,这在过去的文艺民俗学研究中已经有相当的成果。作者认为:“本书研究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及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广府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多元文化理念与交叉学科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研究面广。广府文化虽然特指广州珠三角地区,但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本书的“ 丈化” 是大文化概念。书中对广府民俗艺术的研究, 上溯远古广府民俗艺术遗存, 百探广府民俗艺术现状与未来走向,既有对中原汉文化与广府文化融合汇通的考察, 又探析西方文化与广府文化碰撞交流的新民俗艺术,可以说是纵揽古今、横贯中西, 研究视角宽阔。内容涵盖戏剧音乐、工艺美术、饮食建筑、宗教信仰等。这类超越艺术学、民俗学、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会给我们一些新鲜感。作者的良好愿望与努力方向能否达到还无法断定。
广府民俗艺术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如民间舞蹈艺术(舞狮、舞龙、舞麒麟、舞凤、舞火狗、螯鱼舞),民间工艺美术(牙雕、广绣、广彩、玉雕、木雕、砖雕、竹雕、陶瓷、揽雕、珐雕、根雕、灰雕、石雕、乞巧微雕、擅香扇、金银饰物、玻璃刻画、篆刻、宫灯、剪纸、彩扎艺术雀笼),民间文字工艺(诗词、对联、诗钟、灯谜、书法)等。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趋势。文化多元化各个民族和地区依旧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精神特质,并从全球化中汲取营养,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因此不同地区的民俗艺术总是相对应本地区思想文化基础。因此就艺术而言,艺术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显现。以民俗为基因的广府民俗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广府民俗艺术就是适应包括广府在内的中国和全球文化传播的需求。
但艺术与民俗研究与拓展仍很艰难,尽管在广州有很多文艺与民俗的研究,但大多数还流于具体的个别的材料介绍、民俗事项,没有将这种大量的文献关系上升到理论层面、审美层面。即使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也脱不开现有的经典与传统,并无审美的实践基础和理性基因。似乎陷入对经典与传统文献反复咀嚼和阐释演绎的圈圈而裹足不前,难以自拔与超越。正是在这种困顿与疑惑中本书作者引入民俗艺术学理念、从民俗学和艺术学联姻中找到突破口。从传统美学与审美研究上进行方法和理念上的一些探索,开展民俗艺术审美研究。
尽管如此,本书仍有待完善之处。概言之:一、或有遗珠之憾。有些时段或有些记录的材料中记载阙如,没能致力收集。二、或有顾此失彼。或因作者学科功力不够、底蕴不足,可能会有些硬伤或破绽。三、或有乏鉴之处。书中民俗艺术剪裁详略,臧否审美或有谬讹之处。四、本书对港澳民俗艺术尚未纳入广府研究范围, 这对系统研究广府文化无疑也是一个缺陷。但是, 瑕不掩琦, 将《广府民俗艺术审美》评介为第一部系统研究空白之作、具有重要学末价值的力作, 或许并非溢美之词。
(广州大学 bet365.net 刘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