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讯
bet365.net通讯(2016年第2期)
2016-12-01 15:09:30 来源: 点击: 作者:
目 录
一、 中心要务. 1
举办“广府文化田野调查方法与经验”的学术沙龙. 1
二、 科学研究. 2
《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出版. 2
中心参编的《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出版. 3
纪德君、潘妍娜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3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5篇. 4
三、 活动与交流. 5
纪德君参加“2016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修学术讨论. 5
曾大兴参加“羊城学堂”公益讲座. 5
刘介民作“丝路文学的辉煌和新内涵”的公益讲座. 6
中心研究员考察沙湾古镇北帝诞与沙湾飘色. 7
曾大兴任“广州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读书节”颁奖嘉宾. 7
曾大兴参加东莞茶山镇东帝诞民俗活动. 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迪义来中心访学. 8
一、 中心要务
举办“广府文化田野调查方法与经验”的学术沙龙
为加强研究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广府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心决定,自2016年4月起,每月举办一次学术沙龙。2016年4月21日,主题为“广府文化田野调查方法与经验”的学术沙龙在广州大学文逸楼605如期举行。
本期沙龙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刘晓春教授主持,纪德君主任、曾大兴副主任、研究员王丹、潘妍娜、刘介民、刘庆华、金琼、龙其林、蒋艳萍、凌彦、陈詠红、周文萍、耿淑艳等20名研究员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沙龙。
刘晓春教授主讲了广府文化田野调研的类型、方法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纪德君、刘介民、曾大兴作了发言,研究员或积极提问,或阐述观点,交流热烈而深入。会后,中心还就拍摄制作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和开展广府文化遗产调研进行了讨论。研究员还将沙龙录音及刘晓春教授的报告文稿转发给学生学习,以期培养更多广府文化田野调查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军。
二、 科学研究
《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出版
中心副主任曾大兴教授的学术专著《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由商务印书馆于2016年5月出版。该书是作者主持并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气候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批准号:08BZW044)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于2013年结项时被评为“优秀”项目(结项证书号:20131872)。
气候影响文学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命题。中国南朝梁代的著名批评家刘勰、锺嵘和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批评家斯达尔夫人曾先后提到气候影响文学这一问题,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也没有揭示气候影响文学的主要表现。该书解答了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揭示了气候影响文学的几个主要方面,从而解答了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命题。
该书认为气候影响文学,是以物候为中介的;物候影响文学,是以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为中介的。换言之,气候是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又影响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的形成,影响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等。
中心参编的《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出版
中心主任纪德君、研究员刘庆华、王瑾、耿淑艳、杜玉俭参与了广州市方志办组织的《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调研和撰写工作。中心成员经过了近半年的实地调研,撰写了7份报告,包括咸水歌、麒麟舞、广东醒狮、从化水族舞、从化猫头狮、客家山歌、掷彩门,共30万字。这7份报告均被采纳进《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由方志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中心成员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纪德君、潘妍娜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中心主任纪德君的学术论文《印刷时代中国古代小说的抄传及其影响》,发表在权威期刊《学术研究》2015年第10期,该文内含广府文学研究。论文认为明清时期,印刷业已日趋发达,但抄传小说的活动仍然司空见惯,许多小说文本都经历了由抄传到付梓的过程。小说抄传行为的发生,与人们爱读小说、喜欢收藏、无力购买、抄书牟利以及作者无力或无意付梓等因素密切相关。小说抄录的主要方式,则有抄校、抄摘、抄改与抄撰等。小说的抄传,对于小说文本的保存、校勘、传播与社会影响的扩大等,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该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1期专题论文转载。
研究员潘妍娜的学术论文《立足区域音乐多元一体格局 书写岭南音乐研究传承新篇——“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发表在权威刊物《人民音乐》2016年第1期。该文对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讨会的内容、观点、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展示了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最新观点。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5篇
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报》合作,开设“人文岭南”专栏,发表推广广府文化的研究论文。刘瑾、潘妍娜、仲立斌、蒋艳萍、曾大兴共发表5篇论文,题目分别为《现代“私伙局”:中西音乐融合的旧典新韵》《20世纪初广州茶楼粤曲歌坛概说》《坚守岭南传统音乐”根基“》《波罗诞祈福在继承中创新》《文学地理学:历史与路径》,推广广州粤曲、波罗诞、文学地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 活动与交流
纪德君参加“2016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修学术讨论
2016年4月16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修学术讨论会”在潮州市市委党校拉开序幕。大会名家云集,国内外知名学者济济一堂,浓浓的学术气氛,令300多名与会者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心主任纪德君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主题报告,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可以通过内容丰富的人文通识教育进行有效的矫正,纪德君教授的发言引起了阵阵共鸣的掌声。
曾大兴参加“羊城学堂”公益讲座
2016年3月12日,中心副主任曾大兴教授在广州图书馆参加“羊城学堂”公益讲座,主讲“文学地理学中的乡愁”。
曾大兴教授指出许多文学作品都描写乡愁,它成为人类重要的精神寄托。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时间感;一是空间感。乡愁的形成有四个主要原因:第一,独在异乡。因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第二,归期难定。因为归期难定,所以乡愁更严重。第三,有家难归。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到家乡,对家乡产生了种种思念。第四,故乡变了。刚才是有家难归,现在回去故乡已改变,家乡变了就再也回不去,回不到回忆当中的故乡。
刘介民作“丝路文学的辉煌和新内涵”的公益讲座
2016年5月4日,应花都区文明办邀请,刘介民教授作“丝路文学的辉煌和新内涵”的公益讲座。
刘介民教授指出“丝路文学”是个形象贴切的名称,它是以“丝绸之路”为题材或主题的文学,是“丝绸之路”这一广阔绵长的地域范围出现的文学。“丝路文学”历史悠久,曾经在唐宋元时期兴盛一时,当今时代“丝路文学”创作仍然活跃。应充分挖掘“丝路文学”的新价值和新内涵。
中心研究员考察沙湾古镇北帝诞与沙湾飘色
2016年4月9日,应番禺区文联邀请,中心研究员蒋艳萍、韩会敏、金琼前往沙湾古镇考察沙湾北帝诞与沙湾飘色巡游活动,同时还考察了广府文化进校园活动,参加了广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番禺民间艺术家协会、番禺沙湾实验小学共同举办的“2016年广州市民间艺术特色学校经验交流会”。
曾大兴任“广州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读书节”颁奖嘉宾
2016年4月22日,“广州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读书节”在广州图书馆举行,本届读书节以“阅读,让花城更美好”为主题,旨在促进学校阅读工作再上新台阶,建设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市教育局沈子鸣副书记出席活动并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增强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完善立体阅读工作体系。中心副主任曾大兴教授参加了此次读书节,并担任颁奖嘉宾。
曾大兴参加东莞茶山镇东帝诞民俗活动
2016年5月1日,应东莞市茶山镇政府邀请,受广东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委派,中心副主任曾大兴教授偕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吴世枫先生,参加东莞茶山镇东帝诞民俗活动。曾大兴和吴世枫先生考察了瑶族长鼓舞、大朗木偶、桥头莫家拳、清溪麒麟等非遗活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迪义来中心访学
曾大兴教授接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文迪义来中心访学一年,文迪义从事区域文学研究和民间文学研究,与中心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相契合,文迪义跟随曾大兴教授学习,参加中心的学术沙龙和讲座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