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闲话广州五大丛林及其由来
2014-12-01 17:03:13 来源: 点击: 作者:
五大丛林(光孝寺、华林寺、六榕寺、大佛寺、海幢寺)在古代均分别坐落于广州旧城墙边和城郊,光孝寺、六榕寺均靠近西门,大佛寺靠近大南门,而华林寺和海幢寺就分别坐落于广州旧城的西郊和南郊。但以现在来说都是在大广州城之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广州城市历史的发展。
光孝寺
广州民谚有说:“未有广州,先有光孝”。光孝寺是有广州以来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
光孝寺,坐落于越秀区光孝路,是广州市五大丛林之首,该寺原是三国时期的吴国(222年~266年)都尉虞翻的住宅。虞翻死后,家人把住宅改为庙宇,命名“制止寺”。东晋时期,西域名僧昙摩耶舍来广州弘法时,在此建了大雄宝殿。唐宋时期,该寺改为“报恩广教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沿用至今。
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从昙摩耶舍在此建寺讲学以后,先后有许多名僧也来此传教。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曾在该寺的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唐·天宝八年(749年),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被飓风吹至海南岛,后来广州,也在此住过一个春天。
光孝寺建筑规模雄伟,为岭南丛林之冠,开创了华南建筑史上独有的风格和流派。它原有十大殿、六堂、三楼。经历了几个历史大变迁时期后,寺院几遭破坏。1987年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寺院基本修葺一新。
华林寺
华林寺,位于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在隋代以前此地还是珠江岸边,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天竺国(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来中国传教,他首先在此地登岸,建西来庵,传扬印度佛教教义,此地便成为传经圣地。今下九路一带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东新等街巷均由此而得名,泛称为:西来初地。
六榕寺
六榕寺,位于越秀区六榕路,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北宋初毁于火灾,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后来苏东坡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因而得名。六榕寺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
因六榕寺内有塔,其塔身斑斓,故称之为“花塔”。花塔高57米,八角形,外9层,内17层,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寺内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佛像高6米,重10吨,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六祖堂内还供有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的铜像,法貌庄严,栩栩如生。
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始建于南汉(917至971年)时期,当时名曰新藏寺,为南汉王刘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来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4年)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融合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寺宇。
寺内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达约1200平方米,虽历三百多年风雨侵蚀,但风貌尚存。
弘扬佛法是大佛寺的最大特点。早在1921年,大佛寺就成立了“广州佛教阅经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许,并亲笔赠书“阐扬三密”四字匾额以示鼓励,至今匾额尚存。
2000年9月,广东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在大佛寺正式成立。已故云峰长老曾为图书馆题词:“阅经书念法典常使本性安祥,观佛图想慈容深感身心自在。”
海幢寺
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遂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
明末清初,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向园主郭龙岳募缘得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之意,将佛堂取名为海幢寺。海幢寺既是弘扬佛法之所,又是广州旅游胜地之一。寺内曾有“古寺参云、珠江夜月、飞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花田春晓”八大景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幢寺惨遭浩劫,20世纪90年代初,海幢寺得以重新修复。如今的海幢寺,气势雄伟,飞檐宝顶,净域宏敞。
值得一提的是,寺中最古老的名木是明代植下的一株不到一丈高的鹰爪兰,有400年的历史记载。这鹰爪兰位于公园南门内西侧,植于一座六角形石围墩子上。据清代文献记载:“海幢寺藏经阁下有树一丛,名鹰爪兰,枝蒂如鹰爪,花六瓣,他处未见,亦异种也。”而到了现代,这株鹰爪兰更是绿叶婆娑,终年花发,清香远溢。来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