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趣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大观 > 历史趣闻 > 正文

今天的广州还是“花城”吗?

2012-03-12 14:56:36 来源: 点击: 作者:

“广州,又名羊城,花城。”几乎所有介绍广州的工具书、教科书和宣传片等都这样讲。“花城”这个名称究竟起于何时,难以详考,但是有几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1961年,著名作家秦牧发表了一篇名叫《花城》的散文,热情洋溢地介绍当年广州的“年宵花市”。秦牧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广泛的读者。1979年,大型文学杂志《花城》在广州创刊。在2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这本杂志的发行量是很可观的。1981年,“花城出版社”在广州成立,这家出版社以出版文学类书籍为主,它的发行量也是很可观的。一篇文学散文,一本文学杂志,一个文学类出版社,为“花城”这个名字在当代的广泛而迅速地传播,起到了任何现代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文学为城市建立的又一个功勋。

虽然“花城”这个名字起于何时不可详考,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广州自古以来就有种花、卖花、买花、赠花、插花、戴花、行花街的习俗,也是源于文学作品的记载。唐、宋、元、明、清以来的诗词文赋里,描写广州花卉的作品多得无法统计。许多著名作家到了广州,发现这里的花卉和内地不一样,她是四季常开的,所谓“三冬不雪,四时常花”。于是他们怀着惊诧和欣喜的心情,写下自己的所见与所感,寄回内地与亲朋好友分享。由于他们本来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写的又是来自岭南的奇异之事,所以作品很快就传播开来。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一诗写道:“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两句诗,一句从时间上讲,一句从空间上讲。时间上讲是四季都有,空间上讲是无处不多。广州的花卉具有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广州不是“花城”又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花城”这个名称起于何时虽不可详考,但是“花城”给人们留下美丽而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是最晚始于唐代。

重温张籍的这两句诗,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形象概括能力。也就是说,“花城”之所以为“花城”,在时间上讲是四季都有,在空间上讲是无处不多。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广州的现实又如何呢?“四季都有”,这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大自然对广州的特别眷顾;而“无处不多”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我们要想在广州看到“满园”的鲜花,一般只有寥寥几个去处:一个是每年春节的“迎春花市”,一个是荔湾区龙溪路的“广州花卉博览园”,一个是花都区新华镇的“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一个是市内的部分公园,一个是市内的个别广场。

在今天的广州,拥有“满园”花卉的人家是十分稀罕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家根本就没有“园子”,哪里会有“满园”的花?绝大多数的广州人都住在“小区”里。“小区”是开发商做的并且由物业公司来管理的。他们能够在“小区”里栽点树、铺点草,已经是很有良知,谁能指望他们再种上一点花呢?所以在广州的“小区”,鲜花是很少见的。那些爱花的广州居民,最多只能在自家狭窄的阳台上摆上几盆而已,哪里会有“满园”的感觉?除了上述这些地方,我们就只能在部分人行天桥上,看到一点菊花或者三角梅了,依然没有“满园”的感觉。在大大小小的街道两旁,以及马路的绿化带上,我们只能看到绿树和青草,连鲜花的影子都很难寻觅。在今天的广州,不仅看花不易,买花也不易。广州市内的花店既少又小。有时候想买一束鲜花送人,你得穿大街走小巷奔波老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花店,才发现那里摆卖的花实在是寒碜得很,品种少,数量少,而且还卖得很贵。花店里稀稀拉拉几个人,买花的少于卖花的。买花的人,除了那些还有一点浪漫情调的青年情侣,其他的主要是一些去医院里看望亲友的人。可是在大大小小的医院附近,绝大多数是没有花店的。在医院附近,有的是药店,花店十分稀罕。如果偶然在医院附近发现一个花店,人们往往难以抑制内心的欢喜和感动:终于碰到一个懂感情的老板了!

所以广州的居民一般不会去花店买花,而是去菜市场。那里的花要便宜一点,也新鲜一点。可是菜市场毕竟是一个卖蔬菜瓜果鸡鸭鱼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花店挤在这样一个乱哄哄、脏兮兮的场所,看上去总有几分寒碜,一点浪漫的气息都没有。

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清朝人描写广州的两首《竹枝词》:

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得卖花人过河。(黄绮云)

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绯桃照眼明。浪说扬州风景好,春光争及五羊城?(何梦瑶)

在古代的广州,“卖花女”是街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从“花田”(今广州市海珠区境内)出发,挑着花担,趁着如雪的月光渡过珠江河,天亮时到达城里,沿着巷子,“花来”、“花来”声音清脆地亲切叫卖。“乍睡乍醒”的广州市民,听到她们的声音,就立刻翻身下床,打开大门,走到街上,从她们的手里接过带露的鲜花,同时不忘看一眼她们苗条的身材和略带羞涩的笑靥。“卖花女”和她们的花担,诗化了广州四季的早晨,也诗化了广州人的心情。他们不觉得扬州的风景比广州好,广州有四季常开的鲜花和“四时不断”的“卖花声”,扬州有吗?他们通过“四时不断”的鲜花和“卖花声”,从内心深处认可了自己的城市。

而今天的广州,可以说是满城绿色,绿化工作确实做得不错,但是鲜花很少见到,“卖花女”也消失了她们的身影。所以今天的广州,实际上是个“绿城”,“花城”只是个虚名而已。而缺少了鲜花和“卖花女”的城市,也就缺少了一分诗意和浪漫。

最近,广州市政府提出“绿上添花”。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要通过充实“花城”的内涵,来恢复“花城”的本色,使“花城”成为诗人和市民心中的真正的“花城”,而不是徒有虚名。应该说,这个决策是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战略眼光的。我们认为,要把广州培育和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名城,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尤其是要利用好古人留下的无形资产。“花城”这个称号,就是古人留下的一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这个称号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化名城中,也只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与法国的巴黎拥有类似的称号。

广州要充实“花城”的底蕴,首先必须扩大花卉的种植面积,增加花卉的花色品种,加强花卉的研究,壮大花卉的生产和营销力量,提高花卉的生产和销售水平,把花卉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当作一个现代产业来做,真正做大、做强、做好,做成广州市的重点产业之一。在此基础上,要用鲜花装点广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梁,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机关、学校、企业、医院和商店,装点每一个家庭和每一间办公室,装点每一个阳台和每一个窗口。

“花城百花开,花开朋友来,鲜花伴美酒,欢聚一堂抒情怀。”广州要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要用美丽的鲜花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新老朋友,让他们在广州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观赏到或者买到自己中意的鲜花。

只有这样,“花城”才是真正的“花城”,“花城”的美誉才能由中国传遍全世界。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bet365.net”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