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广府茶楼文化起源
2012-03-07 13:52:54 来源: 点击: 作者:
广州茶楼其前身形式是二厘馆,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二厘馆已很普遍。它以平房作店,木台木凳,供应糕点、清茶,茶价2厘(1钱等于72厘),招牌写“xx茶话”。厘馆是劳苦大众歇脚及街坊群众聊天的好地方。光绪前期,开始出现茶居,其店房虽有楼者也矮小,但比二厘馆高级、舒适,受到有闲阶层的欢迎。渐渐有些二厘馆改为茶居,茶居又向茶楼饼饵业发展;而另一些二厘馆则向小食店方向发展。
茶居时期,西关有五柳居、永安居、永乐居等较知名。到本世纪50年代,老广州尚际茶楼为“茶居”,可见茶居的扬名时间不短。原来,民国时的茶搂业工会也自称“茶居工会”。茶居业兴盛后,渐有三层且底层较高的高档茶居出现,人们称之为茶楼,光顾茶楼称为“上高楼”。
广州茶楼业的发展与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入投资关系甚大。光绪年间,佛山无失去原来中国“四大名镇”的地位,不少当地商人的资金便转移向广州。七堡乡人看中了茶居业,纷纷向广州投资。他们先购地,再建三层楼房,为显规模高于同行,号称“茶楼”。茶楼地方通爽,座位舒适,并以“水滚(沸)茶靓(好)、食品精美”作招徕,大受有闲阶层的欢迎。从此,人们把没有楼座的茶居称为“地痞茶居”,其顾客多是收入较低的市井阶层。
茶楼渐多,遂有行会组织。茶楼业东家组织称协福堂,不少东家闲时常到协福堂闲聊,研究社会动向,交流市场信息,策划发展大计。据说“如”字号系列茶楼的策划,就是出于协福堂中的闲聊。后来先后开办了东如、西如、南如、太如、三如、惠如、多如、五如、九如、瑞如、宝如、福如等茶楼,东家都是七堡乡人。
当时的茶楼多是集股而办,不少大股东同时拥有在广州、香港的三四家茶楼。广州的茶楼那时讲究“较茶”,“较茶”师傅把同类型而不同产地、价格的高、中、低档茶叶,混合成有色香味而耐泡的面市茶叶,既适应顾客要求,又降低了成本。因此,“较茶”师傅是经理(时称司理)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点心师傅也是经理眼中的红人,因为茶楼竞争需要以点心取胜。点心师傅不断在产品上求精、求新,也从姑苏式、京式、沪式和西式点心制法中得到借鉴与启发,创出一种种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