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大观 > 商贸旅游 > 正文

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邓村

2015-12-03 08:44:32 来源: 点击: 作者:谢洁敏

在广阔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上,四条江河蜿蜒交错汇于一地,仿佛四条绿丝带系起了一块温润的美玉——一个拥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古邑新市,四会。而距离四会城区西南13公里的邓村,则是这块美玉上的一个翡色点。

地理位置及造纸优势

邓村,以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水网密布,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温21摄氏度左右。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邓村的山上长满了重影叠翠、俊秀挺拔的竹林。微风拂过林间,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宛如一曲由竹子合奏的恬静乡谣,听后不禁让人心旌摇荡。丰富的竹子为造纸时的就地取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此以外,邓村的竹子与别地的不同,具有竹干高直坚韧,竹身疏通节少的特点,是造纸的上好材料。这真是大自然无与伦比的恩赐。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宋末元初,为逃避战乱,有邓、张、陈、程、伍、申六姓人家从韶关南雄一带迁徙到这里。而邓村就得名于最先迁徙到这里的人家姓邓。从此,他们便在这世外桃源里扎根落户,生息繁衍。后来,村名凭智慧与勤奋,仅靠口耳相传,逐步掌握了从中原传入的古法造纸工艺,并代代相传,推而广之。从此以后,农忙时种田,农闲时造纸,两业并进,成为当地的一个产业特色,一直延续至今。邓村人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劳动生产中,故把他们制作的土纸称为“会纸”。

选材及制作流程

去到邓村,你会感觉到自己仿佛是进行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旅行,置身于蔡伦造纸的现实场景中。这是因为邓村人传承和演绎的是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造纸工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蔡侯纸”的制作工艺。蔡伦发明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术,以麻头、破布等为原料,主要工序有5个。(“斩竹漂塘,煮篁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烘干”——摘自《天工开物》)。邓村人则因地制宜,选用竹子为原料。除了原料的不同外,邓村的古法造纸在工艺上与蔡伦造纸基本一致,且看邓村古法造纸的九道主要工序:

1、 砍竹:砍下竹子后,除枝去叶,斩成90-100厘米的竹段

2、 挞竹:用刀斧或锤子等工具将竹段拍裂,捆扎成把

3、 腌竹:将竹把投入到石灰水中腌3-4个月

4、 碎竹:将竹把捞出后,制成细竹料,为拌浆做准备

5、 拌浆:将细竹料投入到浆池中沤制,搅拌

6、 抄纸:用竹帘在浆池中轻荡,捞起一层纸浆

7、 榨纸:用杠杆压榨抄出的纸,出去过多的水分

8、 松纸:手工把粘在一起的纸松开

9、 晒纸:把松好的纸整齐铺到晒场上晾干

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走完上述的流程,一张会纸基本就被制作出来了,那么它的价值何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首先,会纸生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对邓村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林业、副业、服务业等的发展,还能出口创汇,因为会纸在新马泰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受到普遍欢迎。其次,在历史价值上,会纸作为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为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会纸除了作为祭祀用品之外,还可以作为制作面具、道具和书法、绘画之用。11年前,广东美术馆著名画家李钢就用了会纸来创作名为《2004雅典阿提亚视觉艺术的奥林匹克》的一组现代国画。这组画后来代表国家出国参展,这充分说明了会纸的文化价值。

未来:危机与发展

据网上公布的数据,上世纪90年代,邓村的造纸手工作坊已有1600间左右,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目前,从业人员已增至5000多人,年产值9000万元左右。由此看来,会纸产业的发展势头似乎十分良好。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数据却掩饰不了古法造纸这项工艺所面临的危机。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的弊端,当地的年青一代大多不愿意从事该项生产。如今仍从事古法造纸的几乎都是老人、妇孺和外地工人,后继乏人的局面亟待改善。我以为,要改变目前的局面有两条可行之道。第一,妥善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引进现代科技来减轻劳动负担,并且提高生产效率,但必须以保留古法造纸的内涵为前提。第二,增加会纸的附加值,我们可以从分利用邓村厚重的历史积淀,开发旅游业,把“古法造纸”打造成一个响亮的旅游品牌,以通过增加经济收益的方法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发扬这项古老的工艺。

(资料整理: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谢洁敏)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bet365.net”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