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南沙麒麟文化研究(2)
2015-11-10 21:11:30 来源: 点击: 作者:杜玉俭
第三章 其他地方开发麒麟文化的经验和启示
民俗向来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流动、变化之中。民俗是可以传播、模仿的。哪些艺术形式被人民喜闻乐见,只要不违背本地区和民族的传统信仰和习俗,人们是乐于采取“拿来主义”的。基层政府要引导新民俗,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借鉴各地的具体做法,做到知彼知己,所谓“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境内开发麒麟文化颇具代表性的几个地方的开发举措进行总结。
一、山东省巨野县的做法
巨野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行政上属于菏泽地区管辖,经济上在山东省算是比较落后的县份。因为被认为是春秋末年获麟之地,在经学史上颇负盛名,积累的麒麟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厚。主要景点有麒麟冢、获麟台等。巨野县对麒麟文化的开发不算最早,但因其资源上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开发力度较大,影响日广,颇有后来居上之势。其具体做法是:
1. 出版麒麟文化丛书,加大宣传力度。对麒麟文化的宣传和研究不始于巨野,早在200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由庞进编写的《中国的图章——谈龙说凤话麒麟》,其中有专章介绍麒麟,其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叶春生、罗学光主编的《黄阁麒麟文化》,作为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之一种,2004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在前书基础上出版叶春生、罗学光主编的《中国麒麟文化》,也作为中山大学民俗丛书。其他分散的研究还有一些,但出版麒麟文化系列丛书,应该说巨野开创先例。该系列丛书《麒麟的传说》《麒麟诗词歌赋大观》《麒麟艺术集粹》三书首先出版,同时,该县还采取各种措施,向民间乃至全国征集关于麒麟的传说,并组织有关文化部门对存在于巨野民间的麒麟文化民俗,进行调查走访,录制原生态资料,做好麒麟文化深层次的研究和麒麟文化民俗研究。《麒麟夜话》、《麒麟台传奇》两书也基本编撰完毕。麒麟文化丛书的出版,对麒麟文化和麒麟信仰的宣传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另外,该县通过举办大型命名庆典活动、树立明显标志、用麒麟命名街道、建立“中国麒麟之乡”网站,在国内外媒体进行集中宣传,让麒麟文化成为推介巨野的一个文化支点、亮点,为巨野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营造祥和的人文环境。
2. 挂牌、开研讨会(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现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经命名的与麒麟有关的地方主要有黄阁镇的“麒麟之乡”与“中国麒麟舞培训基地”(2001年10月)、东莞樟木头的“中国民间文艺麒麟之乡”(2003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麒麟舞培训基地”(2003年12月),惠州市小金口镇的“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2008年10月),,巨野又被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暨“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称号,这些称号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2010年11月3日,“首届中华麒麟文化研讨会”在巨野举行,(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其实在2001年黄阁镇举办黄阁杯麒麟舞大赛,2003年樟木头举办中国麒麟舞大赛时,都举行过中国麒麟文化研讨会,把中国改成“中华”,而称为“首届”,是地方信息闭塞并急于标榜当地价值的行为,此种做法不可取)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为巨野发展麒麟文化提供学术支撑;麒麟文化不仅是民间文艺,由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倒显得分量太轻。
3. 建设麒麟文化园,麒麟博物馆,整合旅游资源。巨野县几年前就规划“中华麒麟文化园”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最早与山东圣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后来,与江苏炎嘉缔旅游投资集团合作,该集团计划投资5亿元在巨野兴建中华麒麟园。该园区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以北2公里处,南距327国道约500米,北至麒麟台北缘,东至乡村公路约100米,西至陈胡庄月500米,东距嘉祥县城20公里,西距巨野县城6公里,总规划用地约600亩,有旅游文化景点(主要景点有:麒麟台、麒麟冢、瑞麟寺、望麟桥、麒麟文化博物等),旅游生态观光园,四星级酒店、温泉会馆、旅游度假别墅、休闲农家乐、娱乐城、麒麟一条街等配套设施。以麒麟文化为依托,以吉祥欢乐、和谐仁爱为主题,融祭祀、观光、益智、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垄断性的精品旅游区。处于水浒文化旅游区、三孔旅游景区、微山湖旅游区、牡丹文化旅游区连线的十字交界点,四大旅游区的逐步发展为中华麒麟园提供了丰厚的机会客源。该项目已经在2010年11月5日举行奠基仪式。
巨野挟带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麒麟文化的势头可谓来势甚猛,轰轰烈烈。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在新闻宣传方面,有一些明显过头的说法,巨野虽是春秋末年获麟之地,但并非麒麟文化的源头,在获麟之前的《诗经·周南》中,已经有《麟之趾》,周南地望应该在今陕西省。举办麒麟文化研讨会而冠以“首届”,分明无视其他地方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举办过全国性麒麟文化研讨会的事实。在麒麟文化的内含上,巨野虽也包括麒麟舞,但在巨野眼下的民间文艺生态中,并无麒麟舞的地位,故巨野的麒麟文化开发,对麒麟舞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二、东莞樟木头镇的做法
1. 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服务于经济建设,不是只有麒麟舞:樟木头位于东莞市东南部,与深圳市接壤。改革开放前,这里相当落后,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东莞成为所谓“世界工厂”,制造业一派兴盛的情况下,樟木头也不是靠工业出名,而是根据区位优势,走特色旅游之路,成为开发房地产的名镇。大打以客家麒麟舞为龙头的旅游文化牌。从2002年开始,樟木头镇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打造文化新城的突破口,把镇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的樟木头已经是一个集服务、交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旅游城市。镇内有名的旅游景点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雕观音雕塑的佛教胜地——国家4A级旅游景点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最大的古代家私博物馆——冠和博物馆;世界最大的经贸艺术品雕塑博物馆——杰米工艺品博物馆;广东省闻名的樟木头镇东城、南城、西城三大文化广场;供社会名流休闲娱乐的商务休闲中心——“御景缤纷世界”;集天然与人工共同创造的、拥有收藏着许多极具收藏价值书画的收藏馆的、环境清雅幽静的公园——滨河公园;除此之外还有官仓古庙、金河客家民居以及繁华的休闲购物中心等等。
根据樟木头镇特有的人文地理条件,为塑造具有樟木头特色的节庆品牌,从2002年开始,每年7月-8月间樟木头镇都要举办一次以“香港人旅游节”。樟木头镇的“香港人旅游节”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主旨,体现高水平、有特色、广覆盖、重民间的樟木头旅游特色,采取集中与分散、专业与业余的艺术精品展示手法与群众广泛参与、文化表演与旅游商贸相结合的形式,每年旅游节至少安排10多个大项,20多个小项的游乐休闲活动。开、闭幕式等大型晚会、啤酒节、泼水节、街头文艺演出、娱乐游戏、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文学戏剧征文、客家风情表演、花车巡游、汽车展览、美食一条街等活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五彩纷呈。旅游节期间,各大百货商场、超市、酒店为了响应旅游节都开展以“欢乐时尚旅游节,购物餐饮大优惠”等为主题优惠大活动,旅游节期间整个镇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热烈的节日气氛当中。旅游节开幕式大巡游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巡游队伍,让人们在街头随处都可以欣赏到别具风情、技艺精湛的艺术表演。利用办旅游节这个契机,樟木头向社会充分地展示了樟木头人民的热情豪爽和樟木头镇集商贸重地、客家古镇、文化新城、生态绿洲于一体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002年—2006年五届香港人旅游节,吸引了旅游人次700多万人、销售商品房近4000多套、销售额近8亿人民币,带动社会消费40多亿元。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新浪网、大公报、文汇报等数十家媒体均做了长时间、大规模、大篇幅的报道。对推动樟木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吸引投资、拉动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小香港”这一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樟木头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2002年“第一届香港人旅游节”中有“中国首届麒麟艺术大赛”的参与;举办2005年“第四届香港人旅游节”时,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等国家级的表演和颁奖在樟木头举行,这些盛事的参与,提升了旅游节的档次品味和文化内涵,使樟木头镇更是声明远播。樟木头镇整合各种旅游文化资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知名度迅速提升,其实,慕名来此置业的不仅是香港人,不少深圳、广州人也来此安家。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制造业冲击很大,对樟木头的房地产业也产生不小影响,一下变得有些落寞,但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周期性的,有高潮必定有低谷,只要文化品牌不倒,走出低谷的时间就会很快。
2. 注意民间艺术传承:编写艺术读本,走进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培养传人和兴趣;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培养传承人,若出现人才断层,民间艺术也就无以为继了。在传统农业背景下,民间艺术的传承是自发的,就麒麟舞艺术而言,是民间业余艺人利用农闲向感兴趣的年轻人传授技艺,其口诀和套路完全靠口授心传,若出现特殊的情况,有失传的危险。2008年,樟木头组织人力编写《麒麟艺术读本》,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方式的突破。
樟木头镇投入几十万元,由镇文广中心牵头组织,走访民间老艺人,收集蔡家棍、武术、舞麒麟的传统套路,并邀请民俗专家进行探讨,编写系统的理论教材,出版社出版后可作为樟木头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教材,还可用作樟木头各村麒麟队伍的实用教材。2008年开始,樟木头镇的麒麟舞教学已经走进学校,该镇把樟木头中心小学、樟木头实验小学、樟木头中学列为麒麟舞培训基地。其中樟木头实验小学最早开设兴趣班,在2008年9月,学校根据学生对麒麟舞的兴趣、个人体能、反应能力等方面严格择选兴趣班成员。45名学生参加兴趣班,学生主要来自三年级到五年级,其中包括音乐队、麒麟队、武术队,现有10头舞麒麟的道具供队员练习。由该镇文广中心派出麒麟舞师傅对学校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再由体育老师向学生授课。每逢周五,樟木头实验小学的两名体育老师都要前往该镇文广中心跟老师傅“上课”。兴趣班利用周一到周四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上课,包括介绍麒麟舞的历史渊源,教授麒麟舞的基本动作和武术架势等。该校聘请了该镇第7代麒麟武术传承人蔡玉财作为麒麟艺术辅导员,每周定时到学校现场指导学生。为了把麒麟舞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该校还把传统麒麟舞以武术为主的特点进行改编,加进舞蹈元素,使之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取得较好效果。
麒麟舞走进中小学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情和认同感,还可以早发现麒麟舞艺术的苗子,进行针对性培养。而《艺术读本》的编写和出版,则扩大了麒麟文化和麒麟舞的影响,帮助这种艺术在更大的范围推广。
3. 走出去,多表演,扩大影响。多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演出,不仅是提升麒麟舞艺术水平的手段,也能扩大影响,提高地方知名度。自从2001年组队参加黄阁杯麒麟舞大赛,樟木头麒麟舞争取机会赴国内外多次演出。
如2002年春节,樟木头的客家麒麟舞到加拿大表演,先后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华人聚居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
2003年10月,中国首届麒麟舞大赛在东莞市樟木头镇举行;
2004年10月1日,由全国精神文明委员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等组织了赴北京参加庆祝祖国55周年华诞活动,樟木头镇选派樟罗小学麒麟队在天坛公园做了精彩演出。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和奥运健儿观看了演出,该镇陈海清、罗永良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2005年8月在该镇隆重举行中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和民间广场歌舞展演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广东文化厅、广东文联和樟木头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全国共有17支参赛队伍,樟木头镇中学麒麟队荣获“山花奖”和优秀民间广场歌舞优秀节目表演奖。2005年11月,该镇连屋村麒麟队代表东莞市参加广东省国际旅游节活动之一广东省首届民间文艺汇报汇演荣获金奖。
2006年初,以樟木头镇为重点,东莞市文化局为单位申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广东省名录。香港《文汇报》为此做了整版报道。2006年3月7日,马来西亚麒麟团寻访中国麒麟文化之旅,在樟木头镇进行了客家麒麟文化交流和参观。该团此行除参观麒麟舞表演,实地考察麒麟培训基地外,还与老艺人切磋客家麒麟舞文化艺术,并正式向樟木头麒麟舞武术协会发出邀请,请该镇麒麟舞表演队赴马来西亚巡回表演麒麟舞,商谈在当地华人培训麒麟人才事宜。
2007年春节期间,樟木头镇的麒麟队代表镇参加东莞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深受市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好评。
2008年8月,在奥运开幕前夕,赴天安门广场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活动,其后又赴顺义区、欢乐谷等地表演,利用奥运大舞台扩大影响。
总结:樟木头太强调客家文化特性,房地产业易受经济形势影响而波动。
三 惠州小金口的做法
惠州城区小金口街道属于客家人,现在正全力打造“东江麒麟舞”品牌,除在艺术上提高,表演时间上缩短外,还采取以下措施:
1.丰富推广渠道,把麒麟文化推向市场:把每年3月26日定为“麒麟文化节”,2007年3月26日,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创办了首届麒麟文化节。2008年3月26日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麒麟文化节暨春季招商会;2007年10月,小金口街道办事处荣获“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称号;2008年10月,又被中国民协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并举办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
2.与旅游相结合,开发麒麟纪念品:与文化产品相结合,以麒麟为原型,制作卡通麒麟、麒麟漫画、麒麟年画、麒麟音乐等;在各交通要塞悬挂麒麟宣传牌子,或者把麒麟雕塑摆放在城市文化中心;寻求企业合作,通过企业支持来加大队伍投入,冲击“山花奖”。
3.还将与企业合作把小金口柏岗山打造成麒麟山,建设麒麟文化广场和麒麟主题公园。小金口街道办事处还将把麒麟舞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并引进麒麟小饰品、麒麟画、麒麟工艺品等麒麟文化产业的生产厂家落户,打造麒麟产业链,使小金口街道办事处的麒麟舞真正成为小金口乃至惠城区、惠州市的名片。
第四章 黄阁麒麟文化开发的若干建议和思考
黄阁对民间艺术麒麟舞的发掘,获得首届民间艺术大赛“山花奖”,并承办“黄阁杯”麒麟舞大赛,提高了黄阁的知名度,这是麒麟舞的一些后起之秀也承认并加以模仿的。现在,全国很多地方打麒麟文化牌,黄阁如何保持优势,进一步开发麒麟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建设和谐社会,值得我们深思。下面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 与各地联合起来共同打造麒麟文化的平台
要以麒麟文化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仅靠这个地方单打独斗是很难实现的。以黄阁麒麟舞为例,仅仅靠在全国性的民间文艺比赛中获过大奖,并不能使当地民众一直保持旺盛的热情,也不能靠一直宣传获奖使地方知名度持续提高。要通过麒麟舞提升知名度,打出地方品牌,就必须搭建一个持久的平台,使普通民众保持对麒麟文化的关注,深化对麒麟的信仰,并在这种民俗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要达此目的,单凭一个乡镇、一个地区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一定要联合麒麟文化有较深厚基础的地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麒麟文化的复兴并提升地方关注度和知名度,成为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和经济名镇。
目前,全国开展麒麟舞民间活动的已经不下于二百个地方,其中不少地方也想通过麒麟文化的弘扬提高地方知名度,有些地方对麒麟文化的挖掘可谓轰轰烈烈,如山东巨野县、本省的东莞樟木头镇等。巨野已经编辑出版系列麒麟文化的书籍,并在建麒麟文化园,巨野的优势在于它是春秋末的获麟之地,并以全县之力从事此事。樟木头则打出客家文化的旗号,并试图走向海外。他们的努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他们期望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麒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它应该有的那么高,人们对这些地方的关注程度也还没有达到预期。既然大家都有借助麒麟文化提高知名度的愿望,不如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宣传麒麟文化,众人拾柴火焰高,联络各地开展麒麟文化活动的地方,成立麒麟文化协会,先挂靠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由麒麟文化协会组织研讨会和麒麟舞比赛,邀请新闻媒体包括网络新闻进行报道。
有人提出组织民间孔子和平奖以对抗诺贝尔和平奖,若真能成功,可以麒麟为获奖标志物。
二 开发以麒麟舞为龙头的系列文化,不能单打一
黄阁镇麒麟舞在杭州获得民间文艺“山花奖”后,黄阁镇上下沉浸在巨大兴奋中,不仅每个村都很快组建了麒麟队,还筹办第一届广东省“黄阁杯”麒麟舞大赛,以麒麟石为中心建设麒麟公园,把中学命名为“麒麟中学”,把黄阁大道改名为麒麟大道,设立麒麟文化节和麒麟奖等,大打麒麟牌,努力扩大麒麟文化的影响,使本来知名度不算太高的黄阁镇迅速赢得关注。
要获得持续的关注,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取得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丰收,靠单一的麒麟品牌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必须开发以麒麟舞为龙头的综合文化系统,不能让麒麟舞唱独角戏。
人民群众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向度。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除极个别沉迷于某一种艺术形式外,多数表现出喜新厌旧的倾向,人们求新、求奇是出自人的天性。过去说“好戏唱不了三遍”,也是针对观众的求新、求异心理而言,即使对于表演者,反复演唱同一曲目,激情也会逐渐消失。鲍鱼、鱼翅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吃多了人们会厌烦,对身体也不好。同样道理,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也需要丰富多彩的形式,正像毛主席早就指出的,不能老是小放牛,老是二人转。黄阁打造麒麟文化品牌,也应该极力避免艺术形式的单调,形成以麒麟舞为主打的文化系统。
一方面继续挖掘黄阁镇自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与麒麟舞和麒麟文化形成互相配合的关系,另一方面可整合南沙区其他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合力。比如百万葵园、万顷沙水乡文化节等,可增加麒麟舞的项目。黄阁镇要把麒麟舞融合进其他的艺术形式之中。
麒麟宴的设想:可考虑餐饮行业的参与,打造“麒麟宴”,做为黄阁乃至南沙的名菜。可用民间麒麟造型的几种元素,如鹿、龙(以蛇代替)、猪、虎(以青蛙代替)、牛、马等肉做成麒麟造型,熊、狼等保护动物不可能上餐桌,可付之阙如,也可考虑以其他原料取代,称为“麒麟宴”,在接待上级单位或者外地来参访人员时做为招待菜式之一,当地民众婚宴或喜庆日子也可以此菜待客,这样不仅加深本地民众对麒麟形象的认同,因该菜式罕见,也可丰富本地旅游资源。
在整合南沙旅游资源方面,可推动设立广州烟花燃放点。广州是全国最早立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早在1992年就由市人大通过相关条例,城区范围内不准燃放烟花爆竹。实施近二十年来,在安全事故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也引起全国很多大中城市的纷纷仿效,在全国形成禁燃的风潮。但是,用立法的方式强行禁止流传甚久的民俗文化,多数人在心理上感到遗憾,现在全国不少地方已改禁放为限放,就是为了适应人们的民俗习惯。立法禁止民俗,在骨子里还是认为中国传统民俗落后,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表现。广州市人大已经明确表示在立法上不会对禁燃放松,但实际执行过程又不积极,每逢年节,很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地方依然鞭炮齐鸣,并无人因此而受罚,这就形成很尴尬的局面。南沙地域开阔,开辟一定的区域供人们燃放烟花爆竹,满足人们对传统民俗的依恋,而又使法律有尊严,是不错的旅游卖点,但需要广州市人大的批准。
三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麒麟舞如何处理继承传统和艺术创新的关系,几次麒麟文化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过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等,可对麒麟舞创新的主体和动力则关注不够。前几年发掘麒麟舞,目的是参赛,对其艺术的改进是由省民协和镇领导主其事的,这种机制适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麒麟舞艺术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这种临时由上级主导的方式并不适合麒麟艺术的不断改进,而不竭的动力来自演出市场,来自市场竞争。
很多艺术形式从民间走向雅化,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追捧,直至达到辉煌,其主要推动力量来自市场竞争。京剧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流派纷呈,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近二十年来春节晚会上深得观众喜欢的小品,从最初不起眼的教学手段发展到没有小品就不成晚会的程度,也是演出市场小品演员相互竞争的结果。要持续提高麒麟艺术水平,就要组建相对专业的麒麟舞表演队伍,培育麒麟舞演出市场。
现如今,可在发展麒麟舞基础较好的村组织专业队伍,集中训练,早期的演出市场可考虑在大型企业的集体婚礼上表演,与婚庆公司合作在婚礼上表演,传统婚礼多有表示早生贵子的仪式和象征物,麒麟送子的表演是对这一祝愿的深化和加强。公司开业和庆典,重要节日都可表演麒麟舞,使专业演出队伍有经济利益的保证,不能仅局限于自发的演出状态,演出市场一旦形成和扩大,因为竞争的需要,各演出队伍会千方百计提高技艺。
广州市越秀区政府打造广府庙会,可与越秀区协商,在庙会表演,借此机会扩大麒麟舞的影响。
培养带头人,培养“角”,培养核心骨干。免除其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防止专业队伍的演出僵化,脱离民间文化活的土壤。
四 处理好与孔府关系,得到孔家后人尤其是衍圣公的认可
从麒麟被神化的过程和形象演变的历史来看,麒麟与孔子之间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曾经长期被解读为孔子的化身和象征物。今天继承和发扬麒麟文化,不能离开孔子。从汉朝开始,历代封建帝王都对孔子进行祭祀,并以极尊崇的封号追赠孔子,孔子实际享有教主的地位。孔子的直系后裔一直主持对孔子的祭祀。孔子家族实际上是中国唯一谱系清楚的世家。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虽然有一些受到他所处的时代所局限,但他毕竟是中国文化的旗帜,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文化是打着他的旗号进行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孔子的旗号可以广泛的凝聚共识并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所知,我们不可能废弃不用,一切都要另起炉灶。与孔家后人尤其是官方承认的衍圣公、祭祀使的嫡传后代联系,得其承认与肯定,是扩大麒麟舞和麒麟文化影响的重要途径。若能在官方祭祀孔子的大典上表演麒麟舞,其意义非同寻常。
若能取得孔府的同意和认可,可在南方重修孔庙,展览孔府收藏的部分文物,孔庙既可作为读书人祈求升学的场所,其广场可作为民众休闲、娱乐的场合,麒麟舞的表演可在此举行。
参考文献:
专著:
1、叶春生、罗学光主编:《黄阁麒麟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叶春生、罗学光主编:《中国麒麟文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
4、(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
5、(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
6、(清)孙星衍等辑,郭沂校补:《孔子集语校补》, 齐鲁书社1998年。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2年。
8、焦循:《孟子正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9、《荀子》,《诸子集成》本。
10、俞正燮《癸巳存稿》,《俞正燮全集》,黄山书社,2005年。
1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12、李国豪、张孟闻、朱东润主编:《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3、董作宾:《董作宾先生全集》,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
14、常任侠:《常任侠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刘盼遂:《论衡校释》,中华书局,2006年。
16.张道一主编:《古代建筑雕刻纹·龙凤麒麟》,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学位论文:
1、於芳:《民俗主义视野中的地域文化变迁—以广东麒麟舞为例》,中山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刘兴东:《中国麒麟文化及其信仰研究—以麒麟形象及其现实物象的衍变为论述中心》,中山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3、许秀娟:《麒麟文化的变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暨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4、廖建福:《中国麒麟习俗初探》,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姚佩婵:《广东小金口麒麟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硕士论文。
期刊论文:
1.唐兰:《获白兕考》,《史学年报》1932年四期。
2.肖红:《“瑞兽”麒麟与民间装饰艺术》,《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期。
3.尹荣方:《麒麟原型为“四不像”考》,《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2期。
4.梅显懋:《说麒麟》,《文史知识》1991年4期。
5.王永波《也说“麒麟”》,《文史知识》1992年5期。
6.王永波《试论麒麟崇拜的性质及其渊源》,《四川文物》1992年5期。
7.吴庆洲:《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古建园林艺术》1997年3期。
8.徐华铛:《古建上的主要装饰艺术》,《古建园林艺术》2001年2期。
9.冯兰兰:《明史·外国传中麒麟即长颈鹿考注》,《农业考古》2002年1期。
10.金刚:《图腾动物独角兽原型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1期。
11.陶立莉:《麒麟形象考述》,《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期。
12.姚佩婵:《广东省麒麟舞的审美意蕴》,《舞蹈研究》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