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年刊
孙中山与太平天国的宣传及其影响——以《太平天国战史》、《洪秀全演义》为例
2015-11-03 21:57:24 来源: 点击: 作者:纪德君(bet365.net主任)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公开褒扬太平天国的人。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深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曾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虽然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有深刻认识,但是为了争取海内外洪门组织及华人华侨的支持,他积极倡导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运动,为推翻清廷制造舆论。如由他授意刘成禺编写的《太平天国战史》,就是他进入北美洪门组织的敲门砖,而黄世仲撰写的小说《洪秀全演义》,则是他从事的种族革命的助推器。本文试以这两部书为例,探讨一下孙中山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及其造成的影响。
一、孙中山何以要宣传太平天国
(一)对洪秀全种族革命的认同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相继侵入中国。广州作为中国沿海的极重要门户,首当其冲地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害;同时广东又历来是清王朝横征暴敛之地,每次战败赔款,都以广东摊派最多。在帝国主义与满清政府的双重压迫下,广东民众生活之艰难困厄较其他省份更为剧烈,从而对清廷之失望较中国其他地区更决绝。与之相应,广东汉民族民气在积弱中崛起,广州遂成为反帝、反满的旗帜性阵地。如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洪秀全起义、陈开起义,以及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斗争,或抗侮图存,或反满自立,一时主导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潮流。与这种历史潮流相对应,洪秀全在广东民间的形象,绝非清政府所定性的恣行邪教之“发逆”、“乱匪”,而是伸张种族大义的英雄。孙中山的童年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的熏染下长大的。
孙中山从小就闻说太平天国事迹。在他出生前不到一年,太平军余部谭体元才在嘉应州(今梅县)被镇压,因此长辈们都熟知太平天国的事迹。他小时候就喜听同村曾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冯爽观等讲述革命故事,对太平天国革命产生了朦胧的景仰心情,敬慕洪秀全,痛恨清政府的腐败[1]。
12岁时,孙中山去檀香山投靠了已在那里谋生5年的哥哥孙眉,并在当地读书,接触了西方文化,滋生了以反清革命拯救中国的思想。其后孙中山又回到香港的中央书院及广州的华南医学堂读书,结识了广东洪门人士郑士良、陆皓东,及反清人士陈少白、尤列、杨鹤龄、黄兴、章太炎等,这些革命派的元勋都充分肯定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并以反清为至高理想,这更加坚定了孙中山效法太平天国革命的信念。在孙中山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是“民族大革命”,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是“老革命党”、“民族英雄”,他“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之为反清第一英雄”[2],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励,在种族革命的思想上揉入西方民主理念,最终构筑出三民主义的思想框架。
(二)争取洪门会党组织的需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在历次战争后又大批裁减官兵,致使游民数量不断增加,帮会得以迅速发展和蔓延。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帮会组织已遍及全国。在广东惠、潮、嘉三府,“其人民十居八九已入反清复明之会”,“一月之内必可集山林剿悍之徒三十四万”[3]。广西游勇横行,“积年游勇,胁从拜会……遍地皆贼”。湖南“夙为哥老会之巢窟。其会员约十二万,会员中多有兵士,又间有高等武官,以阴成其大势力”。湖北“军营散勇、无业游民,结会放飘”。江西“痞滥游民”加入帮会,“归之如壑”,“常备巡防各军,多有哥老会”。浙江哥老会支派众多,有伏虎会、白布会、终南会、双龙会、龙华会、平阳党,还有青帮私贩党。江苏“盐袅,会匪,频年到处充斥,蔓延勾结”,“贫民者,以沿江五六省之青红帮私袅为最多”。四川“会党之风甲于天下”,“各属乡场市镇,……各有码头,各有公口名片、大小图章”。在云南贵州,哥老会“纠伙结合,献血放片”。北方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帮会也很活跃,义和团余众“投人江湖等会,劫案益多”。[4]
各地帮会的各种反抗斗争,不断地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秩序。如1898-1905年广西天地会起义,1901-1902年广东、浙江、湖南的反洋教斗争,1904-1910年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抗捐抢粮斗争等,都是由当地帮会发动而至蔓延的。事实表明,至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帮会已成为中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是孙中山革命派和康梁保皇改良派所可以利用的,其利用价值主要是会众本身,他们只要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就能转化成社会运动的执行力量。
在海外,洪门组织主要分布在南洋、美洲檀香山岛及北美大陆的美国、加拿大。加拿大、美国的洪门组织多为致公堂,有数十处堂口,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且会众众多,美洲“华侨列籍堂内者,占十之八九”[5],会众约20余万,其中许多是太平天国逃亡海外的余党或遗裔。这样一股势力的价值,就在于其对于革命初期活动经费的支持,因此也深受康、梁保皇派及孙中山革命党所重视。
在对国内洪门会党组织的争取上,革命党占有优势。如1895年2月,孙中山在洪门人士郑一良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在香港建立了兴中会总会。在香港兴中会有案可查的49人中、帮会分子约占百分之三十。而香港兴中会在筹备广州起义时,“以会党为基本队”,预定由已在香港集结的三点会员3000人作为起义的主力。当然,康梁也争取到了相当一部分洪门人士,策动了1900年的两广勤王和自立军起义等运动。
而对于海外洪门组织的争夺,是1898年戊戍变法失败,康梁流亡海外后,才进入白热化状态的。在争夺中,保皇派走的是“勤王”路线,将拯救光绪帝的崇高感,赋予洪门人士,一时支持者颇夥。孙中山反击的方式是,强调种族界限,指出保皇派所勤之王,为异族夷种,而非汉家正脉,故海外洪门人士当行之事不在勤王,而在“驱逐鞑虏”、“反清复明”,恢复汉家天下。孙中山此论,颇合海外华人的内心诉求,对康梁的打击是致命的。此外,为获取洪门各领袖及会众的好感和同情,孙中山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即充分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加强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对洪秀全等太平军将士赋以民族英雄之光华,从而赢得洪门会党中太平天国遗裔及其他具反清倾向的会众的好感。总体上说,这正是孙中山赞美洪秀全,宣传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方式及其效应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宣传太平天国运动的方式很多,比如在报刊上对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石达开、李秀成等予以赞美,宣传太平天国运动和种族革命理念,但这些都偏于零散。真正集中宣传太平天国运动,在争取海外及国内洪门会众支持方面产生极佳效应,并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是两部书,即刘成禺的《太平天国战史》和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前者为战争史,后者为历史演义小说。
(一)《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进入北美洪门组织的敲门砖
早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不久,孙中山就从檀香山北上,进入北美大陆,开始接触北美洪门组织,进行反清革命的宣传,但宣传效果并不理想。一直到1898年,孙中山才结识了檀香山洪门领袖之一钟水养,赢来了深入接触檀香山及北美大陆洪门会党组织的较好契机,只是一时仍无切实有效的方法,以赢得檀香山及北美洪门会众的真正支持,孙中山对此颇为苦恼。
此后直至1902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孙中山在日本友人曾根俊虎、犬养毅处,获得了《洪清纪事》等有关太平天国的珍贵史料,于是决定以之为基础,撰一部太平天国运动史,赞美太平天国事迹,塑造太平天国领袖的英雄形象,以赢得海外洪门会众及广大汉族民众的支持,将反清革命的理念植入海内外华人的心中。思路确立后,孙中山立即着手此事,约刘成禺前来商讨撰写《太平天国战史》,并郑重嘱托道[6]:
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只有清廷官书,难征文献。曾根先生所著《满清纪事》,专载太平战事,且多目击。吾欲子搜罗遗闻,撰著成书,以《满清纪事》为基本,再参以欧美人所著史籍,发扬先烈,用昭信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此亦犬养先生意也。吾子深明汉学,能著此书,吾党目下尚无他人,故以授子[7],此吾党不朽之盛业。
刘成禺深知此事意义重大,立即根据孙中山、曾根俊虎及犬养毅提供的书籍,参考英日有关书籍、中国野史及官书着手编撰,并迅速于1903年写成,全书共十六卷。其时孙中山正亟需用该书影响、统正洪门会众思想,强化种族革命信念,遂迫不及待地在东京祖国出版社印行前六卷,并亲自为之作序,云:
满清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韵,荡然无存。士大夫又久处异族笼络压抑之下,习与相忘,廉耻道丧,莫此为甚。虽以罗、曾、左、郭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太平天国遂底于亡。岂天未压胡运欤?汉子孙不肖应使然欤?抑当时战略失宜有以致之欤?洪朝亡国距今四十年,一代典章伟绩概付焚如,即洪门子弟亦不详其事实,是可忧也。汉公搜辑东西太平遗书,钞译成册,中土秘本考证者不下数十种,虽当年遗老所见所闻异辞,文献足征大备,史料官书可据者录之,题曰《太平天国战史》,洵洪朝十三年一代信史也。太平一朝,与战相终始,其他文艺官制诸典不能蔚然成帙;又近时官书伪本流行,关于太平战绩,每多隐讳。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洪门诸君子手此一编。亦足征高曾矩镬之遗,当世守其志而勿替也。予亦有光荣焉[8]。
序中所言“洪门诸君子手此一篇,亦足征高曾炬镬之遗,当世守其志而勿替也”,很明白地道出《太平天国战史》的撰写意图在于争取洪门会众的支持。
《太平天国战史》印行后,即在海内外洪门会党中广泛地赠送发行,并很快就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在洪门人士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而孙中山立足于洪门帮派组织的障碍,也随之扫除。终于在1903年阴历11月24日(阳历1904年1月11日),在檀香山洪门山堂“致公堂”领袖钟水养帮助和亲自主持下(或云非钟水养亲自主持,因为钟水养在1900年6月三洲田起义失败后,于1901已逝去),孙中山正式加入洪门,并得以镇封为“洪棍”之职(洪门职位在海外分为三级:元帅称“洪棍”;军师称“白纸扇”;将官称“草鞋”。)[9]保皇派闻讯大惊,急忙设法多方阻祟刁难,然终无济于事。自此,孙中山开始一步步改造洪门的组织与章程,吸纳革命党人入会,使之逐渐蜕去保皇的成色,而向种族革命靠拢,而保皇派遂江河日下。因刘成禺撰《太平天国战史》有功,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后不久,即招刘成禺前来,入主《大同日报》笔政。
《大同日报》本保皇派领袖康有为弟子欧榘甲所创,为檀香山洪门会党——致公党之机关报,其言论带有明显的保皇色彩。孙中山加入洪门后,即着手改组此报。于是欧榘甲被赶走,刘成禺应命而来,“自是大倡革命排满,放言无忌,美洲华侨革命思潮之激荡,刘之力为多焉。”[10]未几,刘成禺亦被封“洪棍”,可见《太平天国战史》作为宣传种族革命理念的史书,具有为洪门修史的性质,在洪门会党中有笼络人心的重大作用。
有了这些铺垫后,孙中山在海外的影响日盛。1904年,孙中山再接再厉,赴美国进行革命活动,争取美国大陆洪门组织的支持。在抵达波士顿时,致公堂的元老司徒美堂发动当地洪门人士热情接待,获得广泛支持。1904年4月孙中山赴美国旧金山,向旧金山致公堂盟长黄三德提议实行全美洪门会员总注册,藉以加强联系,筹集资金。从5月24日起至9月28日,黄三德陪同孙中山前往沙加免度、洛杉矶、纽约等地,“演说洪门宗旨,发挥中国时事,各埠同人始如大梦初觉,因知中国前途”。1905年l月孙中山为致公堂重订新章,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大大提高了旧金山致公堂的地位,增强了它的实力,为同盟会在美国与致公堂合并奠定了基础。[11]
由孙中山初期进入洪门组织的受挫,到授意编撰《太平天国战史》一书后的一帆风顺,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战史》在孙中山争取洪门会党支持,进而得封“洪棍”的过程中,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并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二)《洪秀全演义》――反清种族革命的助推器
《太平天国战史》的发行,为洪秀全赢得了海内外洪门会党组织的有力支持。然而,作为一部史书,其在记述太平天国运动时,终究不宜明显失实、夸张,并过于美化洪军领袖的形象,其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有限的,对洪门会众及华人华侨的吸引力也就有限,因而无法让洪门会众及广大民众感动、喜爱并形成深刻印象。这时,孙中山等革命派领袖及其舆论制造者们认为,更深入地宣传太平天国运动的任务,必须由一部专门描写太平天国运动的小说来承担,这一部小说就是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
虽然无史料明确记载,黄世仲撰写《洪秀全演义》出于孙中山的授意,但种种迹象表明,《洪秀全演义》的撰写,与孙中山等革命党领袖的授意有密切关系。
黄世仲本身就是革命党的舆论制造主将,早在保皇派与革命党争夺南洋华侨支持的1902年,黄世仲担任《天南新报》笔政时,孙中山的密友尤列就结识了黄世仲,并介绍黄加入了兴中会在新加坡的外围组织中和堂。从此,黄世仲开始“倾心民族主义,尤喜读香港《中国日报》,恒不去手”[12],并“益好读欧美新思想论著……关注中山先生言论、革命取向……政论旨趣渐弃维新,而与中山思想若诸音符之协耳。”[13]1902年冬,尤列推荐黄世仲出任香港《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4月,世仲离开新加坡前往香港,正式开始在《中国日报》工作,从此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舆论制造的主力战将。
1905年6月4日开始,黄世仲即在《有所谓报》上连载《洪秀全演义》。此后不久,即1905年10月中旬,孙中山批准黄世仲作为香港第一批会员,加入刚成立的同盟会香港分会,并于乘船赴越南西贡的匆忙行途中,在香港做短暂停靠,亲自在轮船上为黄世仲等主持入会宣誓仪式。未几,黄世仲便当选为同盟会香港分会之交际员,进入革命派领导层。孙中山对黄世仲的重视与嘉赏,与黄世仲撰写《洪秀全演义》无疑是有内在关系的,可以推想,尤列在孙中山面前隆重推荐了黄世仲。而获得孙中山的提携后,黄世仲是知恩图报的,他在甫加入同盟会香港支会未几日,就于10下旬开始发表了《康有为》、《明夷》、《呆人》、《傎人》、《北海南海》、《为,母猴也》、《先生,牛也》、《爱亲恶罗》、《康庄大道》、《长素》、《伪革党》、《保太子》等一系列谐文,支持孙中山,讽刺和批判康有为 [14]。孙中山与黄世仲之间的这种示好与回报,正好发生于《洪秀全演义》开始连载之同年,令人不能不说《洪秀全演义》的连载发表,适当其时地迎合了孙中山种族革命的主张及以各种形式宣讲资产阶级种族革命的迫切需要。
《洪秀全演义》在革命派中的反响,也证实了该小说与革命派宣传密切相关的观点。1906年,章炳麟在日本与孙中山亲密合作,共举种族革命大旗,并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之际,欣然于百忙中拨冗为尚未成书的《洪秀全演义》作序,而《民报》亦刊登了《洪秀全演义》的广告,足见革命派对《洪秀全演义》的重视。其后不久,1907年香港同盟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又发行了《洪秀全演义》单行本,单行本发行后,在南洋、美洲、港澳的洪门党众及华侨中风行,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据冯自由回忆:
是书出版后风行海内外,南洋美洲各地华侨几于家喻户晓。且有编作戏剧者,其发挥种族观念之影响,可谓至深至巨。”[15]
冯秋雪也说:
在我个人回忆中,《洪秀全演义》一书发表之后,省港澳门风行一时,几于家喻户晓,在鼓吹民族革命作用上,可与甲辰年间东京出版之《太平天国战史》,后先辉映。”[16]
再如卢信公1908年在美洲时也说:
余友小配,工小说,所为《廿载繁华梦》、《洪秀全演义》等,风行海内外,大受社会欢迎。[17]
罗香林在《乙堂劄记》也指出:
黄氏预舆论外,特创作《洪秀全演义》等小说以协且中山先生排满革命运动,尤臻宣传于无形,以易思想变化,于革命成功,与有力焉。[18]
并且,他还说:
尝闻于陈树人、高剑父诸公及先君幼山公、罗群翼兄,称黄世颂(仲)氏于港主持……报刊以宣传革命外,兼撰小说互为推广,灌输种族革命、民主主义以感导国民,同反满清政权于南中国,收效至巨。[19]
《洪秀全演义》之所以能风行海内外并“收效至巨”,除了它顺应了洪门会众及海内外华人华侨反清的潮流外,其原因更在于该小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洪秀全演义》中,黄世仲着力将太平天国革命描写成一场壮观激烈的种族革命,将钱江、冯云山、洪秀全、李秀成、陈玉成、林凤翔等太平天国革命的领袖塑造成可歌可泣的种族革命英雄,对他们为种族革命前仆后继、不计生死的革命气慨做了艺术化的强有力的渲染烘托,以求激发读者的种族革命情感,在读者心中树立起种族革命的信念。因此可以说,这部有着明确种族革命宣传意图的小说,其功非在“存古”,而在鼓动风潮。正如章太炎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太平天国战史》虽“文辞骏骤,庶足以发潜德之幽光,然非里巷细人所识”,而《洪秀全演义》则有文辞“适俗”的好处[20]。言下之意,《洪秀全演义》于宣传种族革命,在效果上较《太平天国战史》更具有普及性,从而影响更广更深。
综上所述,可见孙中山宣传太平天国运动的动因,虽然有其认同洪秀全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出于争取海内外洪门组织及华人华侨支持的需要。事实上,抛开获取洪门会众支持的目的性的一面,孙中山个人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肯定其实是有限的。他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而“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21]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革命派的革命宣传对象,因为过度集中于洪门会党组织,这使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过于依赖洪门帮会,而忽视了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力量——农民,这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孙中山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清廷垮台,革命取得初步成功后,他便有意识地对洪门组织加以改造。如民国三年(1914),孙中山即发表声明,号召改组洪门,在充分肯定洪门会党组织在反清革命中的贡献的同时,要求去其组织的秘密性,实现规范化和公开化。其辞曰:
当民国纪元以前,我洪门以自由组织,继续活动,为国艰辛,垂数百年,辛亥一役,鞑虏政权遂覆,种族目的,完全已达。回顾秘密结社之时代,尚幸不负初衷,有志竟成,诸公伟力,诚不容没也。……文参属洪门一份子,以密切关系所在,意欲各洪门团体,急起直追,共图革命之事业,并全部填写誓约,加入中华革命党……望诸公极力提倡国家主义,破除门户各立之微嫌,迅速筹办致覆,以便正式委任。倘天佑民国,完全之日的能达,则洪门之名誉事功,将来益垂无穷矣。[22]
然而,其时会党观念及组织已深入革命党的肌体,改组已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仅流于形式,以至于此后的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皆无法彻底抹去其帮会色彩,包括后来与蒋介石过从甚密的上海青帮,及国民党各党魁与军阀间的称兄道弟,以义气代组织纪律的倾向,使国民党军队及政府的群众基础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的最终失利,部分原因或可归根于其过于依赖帮会之弊。
(纪德君,bet365.net,主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
[1]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孙中山年谱》(上),中华书局,1976年,第10页。
[2]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载《辛亥革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4页。
[3]孙中山:《与宫崎寅藏等笔谈》,《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183—184页。
[4]以上引文参见邵雍《中国秘密社会》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5]冯自由:《美洲致公党与大同报》,《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7页。
[6]孙中山:《与刘成禺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7页。
[7]曾根先生即曾根俊虎,犬养先生即犬养毅,皆孙中山在日本之友人,商谈时亦俱在场。
[8]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 258-259页。
[9] 任贵祥:《孙中山与华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10] 冯自由:《美洲致公党报述略》,《革命逸史》第四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0页。
[11] 邵雍:《中国秘密社会》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12] 冯自由:《< 洪秀全演义>作者黄世仲》,《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页。
[13] 郭天祥:《黄世仲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14] 郭天祥:《黄世仲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6-102页。
[15] 冯自由:《< 洪秀全演义>作者黄世仲》,《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页。
[16] 冯秋雪:《辛亥前后同盟会在港穗新闻界活动杂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料专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17] 卢信公:《大马扁序》,阿英《晚清小说丛钞》(小说三卷),中华书局1960年,第213页。
[18] 郭天祥:《黄世仲年谱长编》,第228页。
[19] 郭天祥:《黄世仲年谱长编》,第235页。
[20] 章炳麟《洪秀全演义序》,见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4页。
[22]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民国帮会要录》,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