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宗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大观 > 民俗宗教 > 正文

广东增城客家葬礼习俗及用语

2015-11-03 21:08:15 来源: 点击: 作者:钟丽美

增城位于广东省中部,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虽然具体设立时间并不明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也足见增城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历史变迁,如今增城境内主要居住的是增城本地人以及增城客家人,据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口794295人,其中广府人471704人,占59.39%;客家人322591人,占40.61%。长期以来,客家人和本地人和谐相处,婚嫁对象也无客家、本地之分,因此,在语言、风俗、饮食等方面都受到了相互的影响,以致于到现在,增城许多客家人虽然还保留着自己的方言以及一些生活习惯,但传统的客家习俗却已有部分失传或被同化、简化。因此,以下叙述确切地说应该是增城客家人的目前风俗而非传统习俗。各镇甚至各村的细节会有些差异,但大体流程一致。

葬礼流程大致如下:

(一)沐浴更衣。替死者清洗,然后后辈给逝者穿寿衣、寿鞋、戴寿帽,这些衣物由长女准备。

(二)报丧。死者家属派人到族人以及死者好友家里报丧,并请他们来帮忙、吊唁。

(三)吊丧。摆放到厅下(即祠堂,音 t?a?35ha22,,客家人喜事、丧事均在祠堂,即阿公棚办理,与广府喜事在祠堂,丧事在神厅有别。但并非所有死者都能进厅下,六十岁以下死亡的以及在医院等其他地方断气的不能进厅下)。供亲戚朋友拜祭。增城的客家村里基本上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供家族聚会、红白之事用。死者被平躺在铺有禾杆草席的地上,用拆下的蚊帐罩着(拆下蚊帐寓意让灵魂更容易升天)。亲戚朋友跪在稻草上哭丧。旁边摆放香炉。此时死者家人会向前来吊唁的人派发白手巾(可以绑在头上、手臂,或塞在口袋)、红绳子,还有用白纸包的“红包”。

(四)“买水”。死者儿子(没有儿子的则是男性晚辈)拿一个瓦罐,由村中德高望重或长寿的老人撑着黑伞陪同到河边去睡。关系较亲的亲戚则尾随。到河边,众人跪下,拿瓦罐取水者向河里撒钱,然后用瓦罐取水,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内容忘了)。取完水后回来用“纸宝”沾水擦死者手脚和脸。人们认为举行了买水仪式的水,便是阴水,可以恰当地、毫无愧疚地使用而不致招致死者的不满。另外,浴尸的含义为干干净净地到另一个世界去“重生”,去与先死去的祖先团聚。

(五)入殓(亦称落殓)。吊唁完毕后,开始入殓,即入棺。以前的棺材都是很久以前就准备好的大红棺木,在土葬废除后,棺材的选择也简化了,直接买就可以了。首先要在棺材里铺上一床被子,还有白布,再由两人分别抬起死者的头和脚轻轻地放进棺材,然后帮死者摆放好手脚,让其躺得舒服自然些。亲人此时需要向棺材里撒钱。之后,盖上棺盖,由村中年轻人抬出祠堂,摆放到灵车前。

(六)送丧。灵车一般会在祠堂门口。祠堂门口要摆张桌子,上面摆放些祭祀用品,棺材被放在灵车前的长凳上,亲人与之告别。之后棺材被送入灵车。较亲的人人可以随同。路上需一路放“爆唱”(pau51ts???55,即鞭炮),一路撒“街钱”(kai22 ts???35),直至火葬场(殡仪馆)。旧时在灵车出发是还会敲锣打鼓,每个祠堂里都会备有锣鼓。

(七)殡仪馆火化。火化后,由工作人员将死者骨灰(象征性地)装进“金甇”(kim22a?33 ,高约40公分的特制陶瓷缸,有盖,我们叫金塔或“金罂”),此物可家属事先准备也可在现场买)。

(八)归程。家属领到“金甇”后,开始返回。“金甇”由男性晚辈抱着,撑着黑伞的人陪同(同样是男性晚辈),从殡仪馆出发返回。灵车不需陪同。路上同样需要撒“街钱”、放“爆唱”。抱“金甇”的人需小心照看,在过桥、上坡、下坡或到村口、家门口时需喊:“××(对死者的称呼),过桥/上岰/落岰/到村头/到屋卡(wu55ka22,即家)了。”

(九)安置。“金甇”被放入箩筐,由两位男性晚辈抬着上山(路上需黑伞遮住),亲人可随同,带着祭祀物品。在我们家乡,一个家族通常会有一个地方安置死去的亲人的“金甇”(金塔)的地方(火葬土葬均如此),叫“记坩”(ki51??m22,,音译)。一般会挖一个坑(在山坡上不是在平地),条件好的也有用砖、水泥砌,然后把“金甇”放进去,需注意的是,坑不能太深,也不能易进水。放进去之后,由亲人逐一抓一把土撒进去,然后再填好坑,露出“金甇”正面。

(十)拜祭。安置好“金甇”之后,摆出祭品,烧香,烧衣,点“油烛”。(j u35t?u55)烧纸钱(以往需有顺序,如今简化,可以一起进行),亲属添香,然后放“爆唱”。拜祭完毕。

(十一)后续处理。我们一般认为,死者用过的东西是不吉利的,活人不会再用,因此,死者的遗物需处理掉。小件、易燃物品等一般被焚烧,也可扔掉,大件物品则可以扔到河边、山上。

(十二)请帮忙的村民吃饭。葬礼完成后,主人要请帮忙的人吃饭,旧时都是在祠堂或家里摆筵席,现在为了方便而多选择在饭店。

(十三)服丧期间忌讳。入葬当天晚上,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得留在娘家过夜的,必须离开,且七天之后方可回来。死者家里及亲近的亲属一百天之内不能办喜事,参加过葬礼的人不得随意走访他人等。另外,比死者年长的亲人一般不宜参加葬礼。

(十四)补充资料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土葬尚未废除,增城客家传统的丧葬方式主要是土葬,流程应该如下(摘录):

“老人寿终,后辈即给逝者穿寿衣、寿鞋、戴寿帽,男的外加一件白长衫,女的加一方向裙。衣服不留口袋、纽口,穿着后,由子女背到铺有禾杆草席的祠堂上厅神台边(客家人喜事、丧事均在祠堂,即阿公棚办理,与广府喜事在祠堂,丧事在神厅有别)。男左女右,子女晚辈披麻戴孝守灵,或掌夜(t???33ja55)。中厅拉上布帘。奔丧者必须赤脚参加。女儿女婿要从祠堂门口哭着跪着爬行到灵堂。办丧事少不了请八音、和尚和两个礼先。八音奏哀乐;和尚为逝者超度亡灵;一个礼先唱礼仪,一个念祭文。入殓时,和尚要念哭语。入殓后,停留片刻。让亲人作最后告别,最后由两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封棺(封官)。“封棺”后,有点主的仪式,就是写神主牌时,故意把“主”字写成“王”,留下一点,让主祭者点上。点主时,逝者的长子要跪在灵柩前,点主者把神主牌放在其背上,一面点一面念念有词:“天皇皇地皇皇,天地叫我作主张,王字上面加一点,富贵面前大吉昌。”点主后才隆重出殡。事后请全村及亲戚以至吃丐“食大包”,又称“食丧家”(??k55???22ka22)。这一顿只能蹲在地下吃,不能坐高台凳。事后,有头七、二七、三七等,直至七七四十九日,才算完毕。”

下葬之后,仍未完成整个过程,还有最后一步,捡“金甇”,或捡骨头、捡金。八月初一是“检金日”,把入土三年以上的尸骨刨出来装进“金甇”放在山上(即二次葬),有钱人家还要再择地做永久墓地。至此,整个入土流程完成。

客家人的葬礼,当然,还有其他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葬礼,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那么简单。葬是对死者的尊重,而礼则是对生者的抚慰,葬礼,是连接死者和生者的桥梁。葬礼的整个过程,或许是在为死者提供另一个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在为生存着的人指明归宿。葬礼,这是一种永恒的文化!

到处可见的“记坩”(一) 钟剑雄摄

到处可见的“记坩”(二) 钟剑雄摄

参考资料:

[1]《增城县志》编辑部.增城县志[Z]. 出版地:广东增城 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

[2]潘容富张宏清.增城客家村习俗拾遗(1)[J/OL].增城门户http://swj.zengcheng.gov.cn,2008.12.09.

--------------------------------------------------------------------------------

[作者简介]钟丽美(1990-),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主办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电话:020-39339403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bet365.net”技术支持: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前访问量: